公告标题

公告内容,本插件支持cookies记录关闭后多久不显示本弹窗,后台可以设置cookies的保存时间,同时自定义左侧按钮文字和链接!(清空浏览器cookies缓存可以再次查看插件效果)

我知道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高原儿女多壮志 苍茫雪域换新天——写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

2024-11-06 15:40:22

  北京10月13日电 题:高原儿女多壮志 苍茫雪域换新天——写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

  作者 扎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新中国75周年华诞,神州处处繁荣祥和,喜气盈天。地处西南边疆的西藏,今年又逢民主改革65周年,各类庆祝活动异彩纷呈,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75年艰难坎坷,风雨磨砺;75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75年来,高原儿女在祖国大家庭中沐浴阳光,彻底摆脱了曾经的贫穷落后,过上了相对富足、和谐幸福的小康生活,苍茫雪域已经换了人间。

  旧西藏:欧亚大陆上的发展凹地

  西藏有悠久的历史文明,7至9世纪时,吐蕃政权曾经雄霸中亚地区,然而近代以来西藏日渐封闭落后,停滞不前,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被外部世界远远地甩开。西藏和平解放时进入西藏的人们无不被它的荒凉封闭落后震惊,浏览前人的著作,对如下三个方面记述尤多:

  一是等级制度。在外部世界先后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人们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成为现代国家的政治基础时,西藏还延续着古老的封建农奴制度,人们生而处于不同的阶级,领主阶层占有土地和属民,出任公共职位,“差巴”阶层领种领主的土地,向领主缴纳赋税并承担各类乌拉差役,“堆穷”阶层没有土地,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和技能而获得微薄的收入,而“朗生”阶层则属于领主的家奴,只有干活的义务,却无个人的私有财产。等级制造成了严重的阶级歧视和压迫,广大农奴除了承担名目繁多的差税乌拉,却没有个人发展的上升通道,无权出任公共职位,社会活力因此窒息。

  二是现代科技的极度匮乏。1956年开始的西藏社会历史调查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调查生产工具等生产力情况,几十个庄园的报告显示,旧西藏的农业生产全靠人力和畜力,而无任何的机械化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低下,直到1959年时,西藏青稞平均亩产量只有91公斤。现代知识的匮乏导致迷信的盛行,人们仍然生活在鬼魔统治的世界里。达维·妮儿在1953年出版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称,“(西藏)农民们生活在一种阴森可怖的信仰所造成的沉重的气氛中,他们认为到处都有魔鬼,会随时出现,一举一动都可能触犯他们中间的这个或那个,以致会招来鬼怪附体,大难临头”,可见原本为了保佑人们离苦得乐的神灵反而成为压迫的力量。封闭的社会环境阻碍了现代科技的传入,到20世纪40年代,即使有少量的军工技术引入,但普通民众对现代科技依然十分隔膜。

  三是普通农民的极端贫困。等级制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领主阶级肆意剥削农奴的劳动,骄奢淫逸,而广大农奴则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日喀则西部的柳吾庄园是当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调查显示该庄园的“差巴”户承担的差税乌拉共计130种之多,“堆穷”家庭也要承担近20种乌拉差役。从《西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的统计来看,剥削率超过50%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沉重的负担使得广大农奴苦不堪言,89.39%的“差巴”家庭和54.84%的“堆穷”家庭负债,“代代欠债代代还”成为常态。而依附于领主的“朗生”每天的食物主要是糌粑糊糊,永远也吃不饱,只能以逃亡和消极怠工表达他们的反抗。

  到20世纪50年代,西藏已沦为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凹地,外来的观察家和稍有见识的领主都认识到西藏封建农奴制度难以为继,唯有彻底的社会变革才是它的出路。

  实干兴邦:探索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道路

  1959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封建农奴制的枷锁被彻底粉碎,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真正向现代社会迈进。然而,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发展的历史起点极低、外有敌对势力干扰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却并非易事。党中央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成就。在此仅举三例:

  第一,积极探索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民主改革为百万农奴分配了田地、牲畜、住房等,但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旧西藏的庄园里,农奴受庄园主或代理人的指使和派遣参加劳动,缺乏劳动的自主性。虽然分得了土地,但许多人缺乏家户自主经营的基本条件(比如家畜和劳动工具不足)和能力。为此,中央从其他省份调拨30多万件农具分发给各地农民,同时组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实行互助互利,在“穷棒子”合作社里,他们学会了统筹安排农牧业生产,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提高了自我发展的信心。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农牧区逐步推广人民公社,更大规模的组织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农田水利建设、良种繁育、科学防疫等各类新型技术全面推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牲畜总数大幅跃升,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努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造成旧西藏封闭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道路建设滞后造成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从成都、西宁到拉萨2000多公里没有任何公路,步行入藏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西藏和平解放后最先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修建康(川)藏、青藏公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没有先进的筑路工具,修筑康藏公路每1公里就有一名筑路战士牺牲。1954年“两路”通到拉萨,打通了西藏与祖国其他省份的联系,为保障西藏的物资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拉萨至阿里狮泉河公路打通,1975年始修建波密通往墨脱的公路。1956年当雄机场建成通航,1966年拉萨贡嘎机场建成通航。与此同时,区内支线公路持续投入,交通网络建设成为几十年来各级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多山的地形、深切的河谷、严冬的大地冰封,每条公路的建设都是对施工极限的挑战,然而西藏人民和驻地部队以大无畏的精神,将一条条公路通向大山深处。每一条公路、航线的开通,都为西藏人民打开了一扇与外界交往的大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源源不断地引入高原。

  第三,着力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只有一些私塾,虽然有数量庞大的僧侣,但其中真正具备说写读能力的人仍然是少数,全社会文盲率达到95%。民主改革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西藏农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办学有难度;受自然经济影响,农牧民在观念上不重视学校教育;加之合格的老师缺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特殊困难。教育关乎全体劳动者基本素质,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如何办好农牧区教育,西藏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与尝试。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在农村只能就近办学,大力建设村办小学;在牧区除了少量寄宿制学校外,还兴办了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夜校、农闲学校等。20世纪70年代,西藏有小学6800多所。尽管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但确保适龄儿童有学上,逐步改变了农牧区文盲占绝对多数的局面。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医疗救治匮乏等原因,人均寿命只有35岁。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进藏,医疗队先行,一路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民主改革后,统一建设了区、地、县、乡四级医疗机构,从其他省份抽调450名医生支援西藏,解决医生不足的困难,还大规模培养农牧区“赤脚医生”,1973至1979年间,西藏共派送1300名赤脚医生到其他省份培训。就近有医、就近治疗,大大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人均寿命直线提升。

  在雪域高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一步都在探索中前进,难免曲折坎坷,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以辛勤的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西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揭开了西藏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首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之初,针对西藏相对全国而言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中央强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工作要转到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上来。随后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藏特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两个“长期不变”),农牧业经济活力不断得到激发;第二,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农牧业免税政策,减轻农牧民税费负担;第三,实施全面援藏政策。根据西藏财政收支缺口巨大,调整了补助方式,形成新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确定了18个省份和17家中央企业“对口援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西藏发展支持体系。正是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一系列援助制度的出台,推动西藏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西藏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发展。国民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

  其次,着力改善民生。中央始终关心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西藏教育,提高教学质量,1985年起中小学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将原先数千所中小学逐步调整合并成为近900所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大幅提高了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央援助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升。1993年开始率先在农村实施免费医疗。2006年起,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46.03万户、230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23年西藏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西藏的绝对贫困问题。2017年始,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624个边境村庄面貌一新。

  第三,绿色可持续成为新的发展原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为统领,强调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西藏自治区为保护和建设高原生态环境出台了30多项法律文件,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实现绿色发展根本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西藏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发展绿色产业、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民生导向型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和边贸物流七大产业;2023年确定铜、锂、藏医药、通用航空、天然饮用水、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文化旅游、农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链,核心要求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同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践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思想,使广大农牧民吃上生态饭。2016至2022年,西藏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3.77万个,最多的年份达到近70万个,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37亿元。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23年,西藏50%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草原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5%,主要河流全流域水质达到优良标准。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西藏仍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75年岁月匆匆,75年沧海桑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帮助下,西藏已从欧亚大陆中部的发展凹地跃升成为高海拔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高地,受到世人的瞩目。当前,西藏各项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完)

  北京10月13日电 题:高原儿女多壮志 苍茫雪域换新天——写在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

  作者 扎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新中国75周年华诞,神州处处繁荣祥和,喜气盈天。地处西南边疆的西藏,今年又逢民主改革65周年,各类庆祝活动异彩纷呈,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75年艰难坎坷,风雨磨砺;75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75年来,高原儿女在祖国大家庭中沐浴阳光,彻底摆脱了曾经的贫穷落后,过上了相对富足、和谐幸福的小康生活,苍茫雪域已经换了人间。

  旧西藏:欧亚大陆上的发展凹地

  西藏有悠久的历史文明,7至9世纪时,吐蕃政权曾经雄霸中亚地区,然而近代以来西藏日渐封闭落后,停滞不前,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被外部世界远远地甩开。西藏和平解放时进入西藏的人们无不被它的荒凉封闭落后震惊,浏览前人的著作,对如下三个方面记述尤多:

  一是等级制度。在外部世界先后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人们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成为现代国家的政治基础时,西藏还延续着古老的封建农奴制度,人们生而处于不同的阶级,领主阶层占有土地和属民,出任公共职位,“差巴”阶层领种领主的土地,向领主缴纳赋税并承担各类乌拉差役,“堆穷”阶层没有土地,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和技能而获得微薄的收入,而“朗生”阶层则属于领主的家奴,只有干活的义务,却无个人的私有财产。等级制造成了严重的阶级歧视和压迫,广大农奴除了承担名目繁多的差税乌拉,却没有个人发展的上升通道,无权出任公共职位,社会活力因此窒息。

  二是现代科技的极度匮乏。1956年开始的西藏社会历史调查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调查生产工具等生产力情况,几十个庄园的报告显示,旧西藏的农业生产全靠人力和畜力,而无任何的机械化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低下,直到1959年时,西藏青稞平均亩产量只有91公斤。现代知识的匮乏导致迷信的盛行,人们仍然生活在鬼魔统治的世界里。达维·妮儿在1953年出版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称,“(西藏)农民们生活在一种阴森可怖的信仰所造成的沉重的气氛中,他们认为到处都有魔鬼,会随时出现,一举一动都可能触犯他们中间的这个或那个,以致会招来鬼怪附体,大难临头”,可见原本为了保佑人们离苦得乐的神灵反而成为压迫的力量。封闭的社会环境阻碍了现代科技的传入,到20世纪40年代,即使有少量的军工技术引入,但普通民众对现代科技依然十分隔膜。

  三是普通农民的极端贫困。等级制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领主阶级肆意剥削农奴的劳动,骄奢淫逸,而广大农奴则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日喀则西部的柳吾庄园是当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调查显示该庄园的“差巴”户承担的差税乌拉共计130种之多,“堆穷”家庭也要承担近20种乌拉差役。从《西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的统计来看,剥削率超过50%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沉重的负担使得广大农奴苦不堪言,89.39%的“差巴”家庭和54.84%的“堆穷”家庭负债,“代代欠债代代还”成为常态。而依附于领主的“朗生”每天的食物主要是糌粑糊糊,永远也吃不饱,只能以逃亡和消极怠工表达他们的反抗。

  到20世纪50年代,西藏已沦为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发展凹地,外来的观察家和稍有见识的领主都认识到西藏封建农奴制度难以为继,唯有彻底的社会变革才是它的出路。

  实干兴邦:探索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道路

  1959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封建农奴制的枷锁被彻底粉碎,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真正向现代社会迈进。然而,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发展的历史起点极低、外有敌对势力干扰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却并非易事。党中央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成就。在此仅举三例:

  第一,积极探索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民主改革为百万农奴分配了田地、牲畜、住房等,但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在旧西藏的庄园里,农奴受庄园主或代理人的指使和派遣参加劳动,缺乏劳动的自主性。虽然分得了土地,但许多人缺乏家户自主经营的基本条件(比如家畜和劳动工具不足)和能力。为此,中央从其他省份调拨30多万件农具分发给各地农民,同时组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实行互助互利,在“穷棒子”合作社里,他们学会了统筹安排农牧业生产,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提高了自我发展的信心。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农牧区逐步推广人民公社,更大规模的组织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农田水利建设、良种繁育、科学防疫等各类新型技术全面推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牲畜总数大幅跃升,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努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造成旧西藏封闭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道路建设滞后造成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从成都、西宁到拉萨2000多公里没有任何公路,步行入藏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西藏和平解放后最先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修建康(川)藏、青藏公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没有先进的筑路工具,修筑康藏公路每1公里就有一名筑路战士牺牲。1954年“两路”通到拉萨,打通了西藏与祖国其他省份的联系,为保障西藏的物资供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拉萨至阿里狮泉河公路打通,1975年始修建波密通往墨脱的公路。1956年当雄机场建成通航,1966年拉萨贡嘎机场建成通航。与此同时,区内支线公路持续投入,交通网络建设成为几十年来各级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多山的地形、深切的河谷、严冬的大地冰封,每条公路的建设都是对施工极限的挑战,然而西藏人民和驻地部队以大无畏的精神,将一条条公路通向大山深处。每一条公路、航线的开通,都为西藏人民打开了一扇与外界交往的大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源源不断地引入高原。

  第三,着力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只有一些私塾,虽然有数量庞大的僧侣,但其中真正具备说写读能力的人仍然是少数,全社会文盲率达到95%。民主改革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西藏农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办学有难度;受自然经济影响,农牧民在观念上不重视学校教育;加之合格的老师缺乏,农牧区教育发展面临特殊困难。教育关乎全体劳动者基本素质,关乎每个人的发展。如何办好农牧区教育,西藏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与尝试。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在农村只能就近办学,大力建设村办小学;在牧区除了少量寄宿制学校外,还兴办了马背小学、帐篷小学、夜校、农闲学校等。20世纪70年代,西藏有小学6800多所。尽管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够理想,但确保适龄儿童有学上,逐步改变了农牧区文盲占绝对多数的局面。

  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医疗救治匮乏等原因,人均寿命只有35岁。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进藏,医疗队先行,一路为贫苦百姓治疗疾病。民主改革后,统一建设了区、地、县、乡四级医疗机构,从其他省份抽调450名医生支援西藏,解决医生不足的困难,还大规模培养农牧区“赤脚医生”,1973至1979年间,西藏共派送1300名赤脚医生到其他省份培训。就近有医、就近治疗,大大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人均寿命直线提升。

  在雪域高原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一步都在探索中前进,难免曲折坎坷,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以辛勤的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西藏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揭开了西藏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首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之初,针对西藏相对全国而言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中央强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工作要转到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科学水平上来。随后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藏特色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两个“长期不变”),农牧业经济活力不断得到激发;第二,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农牧业免税政策,减轻农牧民税费负担;第三,实施全面援藏政策。根据西藏财政收支缺口巨大,调整了补助方式,形成新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确定了18个省份和17家中央企业“对口援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西藏发展支持体系。正是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一系列援助制度的出台,推动西藏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西藏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发展。国民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

  其次,着力改善民生。中央始终关心西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西藏教育,提高教学质量,1985年起中小学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将原先数千所中小学逐步调整合并成为近900所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大幅提高了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央援助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升。1993年开始率先在农村实施免费医疗。2006年起,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46.03万户、230万人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截至2023年西藏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西藏的绝对贫困问题。2017年始,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624个边境村庄面貌一新。

  第三,绿色可持续成为新的发展原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为统领,强调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西藏自治区为保护和建设高原生态环境出台了30多项法律文件,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实现绿色发展根本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西藏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发展绿色产业、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民生导向型产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和边贸物流七大产业;2023年确定铜、锂、藏医药、通用航空、天然饮用水、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文化旅游、农畜产品及食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链,核心要求是坚持绿色可持续。同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践行“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思想,使广大农牧民吃上生态饭。2016至2022年,西藏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3.77万个,最多的年份达到近70万个,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37亿元。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23年,西藏50%的国土面积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草原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5%,主要河流全流域水质达到优良标准。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西藏仍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区,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75年岁月匆匆,75年沧海桑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帮助下,西藏已从欧亚大陆中部的发展凹地跃升成为高海拔地区现代化发展的高地,受到世人的瞩目。当前,西藏各项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回复(3)

我要评论
    test
    test: 测试看看新功能!!!!!!!!!
    回复自己看看给力不。
    2018-1-26 02:33
    test
    测试看看新功能!!!!!!!!!
    2018-1-26 02:33
    admin
    新的Nexus命名为Nexus 5X(LG代工)和Nexus 6P(华为代工),而HTC方面也是不甘示弱
    2016-5-14 11:25